今年12月5日是第39个国际志愿者日。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正式发布2024年国际志愿者日活动主题——“贡献志愿力量 创造美好生活”。

今年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志愿服务作出一系列新的重要部署。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推动志愿服务体系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先后给湖北十堰丹江口库区环保志愿者、“银龄行动”老年志愿者等志愿者群体回信,勉励大家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力量。中央社会工作会议强调深化志愿服务标准化、品牌化、项目化、专业化建设,引导全社会共同参与志愿服务。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健全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的意见》,对健全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作出系统部署,明确指出志愿服务是新时代党引导动员人民群众贡献智慧力量、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奋斗目标的生动实践。

“国际志愿者日”的由来

1985年12月17日,第四十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从1986年起,每年的12月5日为“国际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志愿人员日”(International Volunteer Day for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简称:国际志愿人员日)。其目的是敦促各国政府通过庆祝活动唤起更多的人以志愿者的身份从事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事业。

什么是志愿服务?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我们可以将志愿服务划分为不同的类别:

从服务内容来看:有社会福利类,如为老人服务,为残疾人服务,为妇女儿童提供陪护、慰藉、辅助等服务;还有文化娱乐类、医疗卫生类、环保类、权益类、治安类、救援类;等等。

从时间来看:有定期性的志愿服务,提供服务的时间相对固定、有规律,如每周两个半天,每年固定多少周等;还有临时性志愿服务,包括临时性的服务任务以及不定期地参与某种服务。

从服务的组织程度来看:分为有组织的志愿服务和个人的志愿服务。

从志愿服务发起单位来看:主要有政府组织、企业组织和公益慈善组织,这些组织可以单独发起志愿服务,也可以联合发起志愿服务。

从服务的专业程度来看:有专业性较强的志愿服务,也有一般性质的志愿服务。

从服务范围和规模来看:有大型活动的志愿服务,比如体育赛事、庆典、会议等,也有小型的、常规性志愿服务。

无论是什么类别的志愿服务,其服务的核心要素都应该符合志愿服务的定义和基本特征。

什么是志愿精神?

志愿服务精神是指一种精神体现,志愿服务的精神概括起来是:奉献、友爱、互助、进步。

奉献”:指在志愿服务中,志愿者在不计报酬、不求名利、不要特权的情况下参与推动人类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活动,是志愿精神的精髓所在。奉献精神既是志愿精神的本质,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具体体现。

“友爱”:指志愿者应欣赏他人、与人为善、有爱无碍、平等尊重。友爱精神跨越国界、职业和贫富差距,是没有文化差异、没有民族之分、没有收入高低之分的平等之爱。友爱精神要求志愿者不能表现出高高在上施舍的姿态,而要始终保持谦虚友好平等的服务态度,在志愿服务过程中传递温暖、提供帮助,使志愿服务真正成为人与人之间良性互动的现代公益行为。

“互助”:志愿服务包含着深刻的互助精神,它提倡“互相帮助、助人自助”。互助精神是志愿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志愿服务不是单向的施舍,而是在服务过程中,既满足受助者的需求,又使自身能力得到提升,使自己的精神得到升华。

“进步”:志愿者通过参与志愿服务,使自己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时也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志愿服务活动无处不体现“进步”精神,这一精神使人们甘心付出,追求社会和谐。志愿服务组织通过身体力行践行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不断地普及志愿理念、传承志愿精神,推动社会文明的发展和进步。

志愿服务的意义

一是传递爱心,传播文明。志愿者在把关怀带给社会的同时,也传递了爱心,传播了文明,这种“爱心”和“文明”从一个人身上传到另一个人身上,最终会汇聚成一股强大的社会暖流。

二是有助于建立和谐社会。志愿工作,提供了社交和互相帮助的机会,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关怀,消减彼此之间的疏远感,促进社会和谐。

三是促进社会进步。社会的进步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志愿工作正是鼓励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服务社会的行列中来,对促进社会进步有一定积极作用。